糖尿病患者,每天都必须面对一个血糖问题。血糖太高,说明糖尿病控制不好;血糖太低,又面临着另一个危险问题——低血糖损害,严重时能威胁患者的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了解血糖的基本概念,在与糖尿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才能心中有数,思路清晰,把握主动。
同时,还必须明白,糖类物质在人体内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另外两类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和脂肪,也有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密切关系。
(一) 三大营养素概述:
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最主要的三大类宏量营养物质是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这三大类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不同的分工,也互相依存和转化。
⑴蛋白质:当蛋白质类食物被胃肠道消化后,就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吸收入血,再运至肝脏被重新加工合成为人体所需要的新的蛋白质,它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最基本的原材料,是细胞代谢、损伤修复、组织更新最重要的的物质基础,同时人体在生命活动中须臾不可离开的成千上万种酶和各类激素,也都是构造各异、功能独特的蛋白质,其原料也必须从食物中的蛋白质获取。所以,每天摄入足量的蛋白质,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⑵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也称甘油三脂;类脂主要包括磷脂、固醇、糖脂和脂蛋白等。脂类对人体也十分重要,脂肪能为身体储存能量;当主要营养素摄入不足时,脂肪即发生分解氧化(“燃脂”)为身体供能。它在维持体温、保护内脏、增进食欲、帮助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方面都起重要作用。胆固醇和磷脂是细胞膜和神经髓鞘的组成成分,也是参与合成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D、类固醇激素等的重要原料。
(3)碳水化合物:其分子结构是按一个原子的碳和一个分子的水的对应比例构成的,故统称为“碳水化合物”。按分子构造分为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寡糖(异麦芽低聚糖、低聚果糖、棉子糖、水苏糖等)和多糖(糖元、淀粉、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体储存与提供能量,相当于汽车的油箱和汽油。同时碳水化合物也参与机体中RNA、DNA、糖蛋白等重要物质的构成。
上述三大类宏量营养素在人体内既各司其职,在必要时也能互相转化。这一切都有赖于人体智能化的神经—体液的精准调节。例如:当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人体不能以能量消耗的途径进行处理时,就会将其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这是不当的生活方式导致肥胖最为常见的现象。当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身体就动员脂肪“燃烧”,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是科学减肥瘦身的重要科学依据之一。
当肝细胞和肌细胞内储存的糖元消耗殆尽,血糖有下降趋势时,身体就会通过复杂的调节系统启动“糖异生”机制,由蛋白质、脂肪分解转化生成葡萄糖释放入血,从而保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在营养匮乏、糖类等食物摄入不足时,蛋白质也能进入分解代谢,氧化释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物化学中把这个过程称为“负氮平衡”,这是导致人体消瘦的主要原因。
人体是一部比宇宙飞船更为复杂的高科技智能化高级生物体,我们必须倍加珍惜,经常“检修”“调试”“养护”,及时、正确添加原料,才能使它不带病运行,保证我们健康生活每一天。
(二)血糖及其调节
人体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叫做血糖,在八十年代以前,其计量单位是每100毫升血中所含葡萄糖的毫克数,以“mg%”,或“毫克%”表示。后来我国要求改用通行的国际单位,即每升血中所含的葡萄糖毫克分子数表示血糖的浓度,以“mmol/L”或“毫摩尔/升”表达。前后两者的换算关系是,毫摩尔数×18=毫克数。例如:空腹血糖的测值是6.1mmol/L,换算成老的单位就是109.8㎎%。
在健康状态下,人的血糖浓度不论在空腹或饱餐后都能维持在相当稳定的水平,空腹时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用餐后血糖会有一定幅度的升高,但正常人餐后2小时的血糖浓度不超过7.8毫摩尔/升。
各类碳水化合物作为食物在消化道被消化分解后,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被吸收入血。在成人,这个过程一般在餐后2个小时内完成。所以,餐后血糖都会升高,但餐后2小时肠道内对糖类的消化吸收都已基本完成,之后,血糖即进入下降趋势。所谓“餐后血糖”,是指从进餐开始到之后的2小时的时候抽血检测的血糖值。
健康人的血糖浓度虽有小幅波动,但不会大起大落。这对维持人体代谢的内环境稳定十分重要。血糖过高、过低都会使人处于病态。如因摄食的原因使餐后血糖过度飙升,必然刺激胰岛分泌过多胰岛素,继而在过多胰岛素的作用下,又使血糖大幅下降。如此过山车般的血糖大幅波动,是导致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
血糖的稳定依赖机体内精准的调节机制来实现。这套调节机制是以激素调节为主、神经调节为辅来共同完成的。
激素调节:也称体液调节。在人的胰腺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功能性细胞团,统称为胰岛组织。它们属于内分泌系统,没有排泄管道,所分泌的激素直接弥散入血。在胰岛内有两种主要细胞:α细胞和β细胞。其中β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糖的氧化分解,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等非糖物质;另一方面又能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的糖异生作用。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使血糖降低。胰岛内的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脂肪酸和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最终使血糖升高。健康人主要是靠这两种激素的协调作用使血糖维持稳定。
另外,其他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均有提高血糖的作用,但其作用较为次要。
神经调节:血糖的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同时也受到神经调节。当血糖升高的时候,下丘脑的相关区域兴奋,通过副交感神经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低;当血糖降低时,下丘脑的另一区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另外,神经系统还通过控制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分泌活动,对血糖也有较微弱的调节作用。影响因素:除了上述神经、体液对血糖的浓度进行调节外,影响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低的因素还有很多,这对病人的血糖变化进行动态分析也很重要。
因素①:饮食和运动。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它有助于减轻胰岛负担,降低血糖,减少药物用量及控制体重。同样,运动量不足可引起血糖升高。
因素②:胰岛功能衰竭或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升高。
因素③:所用食物的升糖指数对血糖的影响最为重要、明显。食用精米、细面制作的食物,深加工食物等高升糖指数的食物,餐后血糖蹿升明显;原粮、自然态的蔬果食物、以高蛋白为主的食物,升糖指数低,餐后血糖平稳。目前,食用低血糖指数食物是治疗糖尿病最重要的食疗手段。
因素④: 药物使用不当会让血糖忽高忽低。药物种类多,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做到合理正确用药,把控困难。用药一旦失当,即可引起血糖大幅波动。要做到每天精准用药,靠用降糖药物来保持血糖稳定,难度很大。
因素⑤:多种应激刺激如急危重病发作、外伤、手术等都会导致血糖升高。气候变化、感冒发烧,甚至劳累、焦虑、情绪变化等情况都会影响血糖。
因素⑥:睡眠不好,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次日往往使血糖升高。
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要抓住降血糖、稳血糖这个牛鼻子!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达到把血糖稳定在基本正常这个总目标,就能使胰岛得到减负休息,为长期受损的胰岛组织细胞提供一个修复损伤的条件,糖尿病就有了痊愈的机会与可能。传统的医疗措施,各种降糖药大面积、长时间应用的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很难使糖尿病达到“治愈”这个目标;即使“终生用药”,也是如此。
我所走过来的糖尿病康复之路已经证明,跳出老圈子,另换新思路,就有希望让病人走上沉疴顿愈的光明之路。
部份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